外周血管疾病莫大意,人医甲乳血管外科除顽疾
近期,十堰市人民医院甲乳血管外科一病区连续完成两例下肢动脉血管介入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下肢,解除了患者的痛苦。
60岁男性患者舒某,因下肢疼痛无力1月余入院,经下肢CTA检查后发现左侧股浅动脉远段部分管腔闭塞,经甲乳血管外科一病区在介入下行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动脉支架置入后,病患当即解除。第二天即疼痛明显好转,下地活动无力疼痛的症状当即消失。

42岁男性患者孙某,因左下肢疼痛伴母趾坏死一月入院,下肢CTA检查提示:右侧胫前动脉远段、左侧腓动脉远段未显影,考虑闭塞可能。左侧胫前、胫后动脉中远段断续显影,考虑管腔狭窄-闭塞。经甲乳血管外科一病区在介入下造影诊断为左下肢胫前,胫后、腓动脉三支均闭塞,术中分别尝试球囊开通三支动脉,胫后远处流出道显示。保住了患者的左足,免去了截肢的风险。

外周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炎症或栓子脱落栓塞导致的动脉狭窄甚至堵塞。其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常见的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动脉硬化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这个影响全身血管的疾病, 发病率高达80%。
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1、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 2、>50岁 3、超重或肥胖 4、缺乏活动,久坐的生活方式 5、吸烟 6、糖尿病有冠心病或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史者还会有更高几率罹患外周血管疾病。
患外周血管疾病的人群中仅60%有症状,症状几乎都是由于腿部肌肉未获得足够的血液导致的,是否有症状部分取决于哪条动脉受累以及血流受限的程度。外周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时隐时现于一侧或双侧小腿、大腿或臀部。疼痛常在步行时或爬楼梯时发生并在休息时停止。常为钝性、痉挛疼痛。也可感觉像一种在腿部肌肉的沉重、紧张或疲劳感。

其他症状包括:臀部疼痛、麻木、刺痛或 腿部无力、休息时足部或足趾的烧灼样或 酸痛、腿或足的溃疡不愈合、一侧或双侧的腿或足冷感或变色(苍白、青色、暗红色)、腿部汗毛丢失、阳痿、静息时即出 现症状是疾病更严重的征象。 当在腿部或足部出现外周血管疾病的症状时应去就医并接受评估。通常外周血管疾病不是急症,但也不应被忽视。 对症状的医疗评估以及有治疗指征时的有效治疗,可防止进一步对心脏和血管的 损害,防止更严重事件如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或失去足和足趾。
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方式可以分成两个大类: 1、保守疗法:通常采取抗凝、溶栓、和扩张血管来控制病情。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控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等。此方法对早期狭窄病变有一定作用。
2、手术治疗又可以分成两类:
旁路手术: 俗称“搭桥术”。即在病变血管的两端移植一根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使血液绕过病变部位到达肢体远端。但是,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并且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流入端闭塞部位流出。
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就是微创手术。不需要开刀,手术时间短, 患者痛苦小, 症状改善明显。一般只是需要局部麻醉,适合年老体弱患者。可以重复操作,对于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介入治疗, 留有将来“搭桥手术”的余地。球囊扩张成形术:通过皮肤穿刺,将一根带球囊的导管送到动脉狭窄段,充起球囊,将狭窄的血管撑开。虽然这种方式在人体内不留任何东西。但是,术后短期内再狭窄,阻塞的几率高。支架成形术:将载有金属支架的导管,通过皮肤穿刺送达到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以支架的支撑力将将狭窄的血管撑开,使血流贯通。术后再狭窄的几率较球囊扩张成形术低。经皮斑块旋切术:是将细小的切割刀插入动脉内将斑块切除。
甲乳血管外科一病区现常规开展腔镜(良、恶性)甲状腺手术治疗、保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乳腺癌保乳术及乳腺癌Ⅰ期或Ⅱ期乳房重建术的同时。精准发力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立足“规范诊疗、精准医疗”的原则,为十堰及周边地区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王巍/韩斐)
